廣告:
第一節(jié) 五四時期期刊簡介
《新青年》
中國現代新聞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運動及五四時期思想文化革命運動的主要陣地。以五四運動為界,前期的《新青年》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范疇,但它為五四運動和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此外,它的創(chuàng)刊,正式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翻開了中國新聞事業(yè)現代史的新篇章。
1創(chuàng)辦過程
《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月刊。每6期為1卷。
1915年9月15日創(chuàng)刊于上海,創(chuàng)辦人陳獨秀。出滿1卷后,休整半年。
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號,改名《新青年》。
1917年主編陳獨秀應北大校長蔡元培邀請,任北大文科學長!缎虑嗄辍窂1917年8月1日出版了第3卷第6號后,?4個月,然后遷往北京。
1918年《新青年》在北京出版,改為同人刊物。由陳獨秀、魯迅、前宣統(tǒng)、劉半農、胡適、周作人、李大釗等輪流主編。
1920年2月,從第7卷第4號起,遷回上海,陳獨秀繼續(xù)擔任主編。
1922年7月?,共處9卷54期。
陳獨秀作為《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人、主編和主要撰稿人,制定了刊物的宗旨;組織了編輯與作者隊伍,發(fā)表了100多篇政論、專論。在以他為主的編輯成員的努力下,《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中指導青年前進的一面旗幟。
2新文化運動中的《新青年》
《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地開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⑴《新青年》一創(chuàng)刊,首先打出了“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
⑵《新青年》著重從反對封建主義的道德思想入手,以全力向孔家店發(fā)起猛烈的進攻。這是新文化運動中一個重要內容。
⑶《新青年》提出了文學革命的口號,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另一個重要的內容。
⑷在廣泛介紹科學知識、反對封建迷信方面,《新青年》的宣傳也很有成效。
⑸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更重要的是倡導用科學的態(tài)度來對待社會和人生!缎虑嗄辍氛桨堰@種科學和精神與政治、道德上反封建主義的民主精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對封建專制、封建禮教的猛烈抨擊,震動了整個思想界與輿論界,在青年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封建復古主義者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嚴禁學生閱讀,并企圖借用武力鎮(zhèn)壓之。面對反動勢力的攻擊,《新青年》發(fā)表陳獨秀《本志罪案之答辯書》,表示了與封建文化思想堅持戰(zhàn)斗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是對前期思想宣傳的總結。
由《新青年》發(fā)動起來的新文化運動,從前期的性質來看,還屬于舊民主主義的范疇,有很大的局限性!缎虑嗄辍返男麄饕膊豢赡艹鲑Y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范疇。
但是,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巨大的,《新青年》對新文化運動的貢獻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它發(fā)動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他以磅礴的氣勢,向封建勢力發(fā)動猛烈的進攻,給阻礙社會進步的舊勢力以狂風暴雨般的沖擊,啟發(fā)了人們特別是青年們的民主主義覺悟,把時人從封建牢籠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同時它提倡新文學、提倡白話文、提倡科學,為外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想流派涌入中國打開了閘門。這些都為中國的先進分子迅速接受馬列主義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作了思想輿論方面的準備。
3《新青年》的馬克思主義宣傳
1918年,即十月革命后的第二年,《新青年》上開始出現有關宣傳十月革命的文章:李大釗所寫的《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這是中國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運用報刊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標志。
李大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傳播者。他努力在報刊上宣傳十月革命,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五四運動前夕,他在輪值主編《新青年》第6卷第5號時,把這一期的《新青年》編成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fā)表了他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其基本原理。
《馬克思研究》專號的出版,是《新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開端,同時也引起了《新青年》資產階級右翼勢力的反對,從而展開了一場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論戰(zhàn)的結果,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也促使《新青年》編輯部分化。
《每周評論》及五四時期的學生報刊
1.《每周評論》
一戰(zhàn)后,國家前途未卜;十月革命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了加強這一時期的政治宣傳,及時報道時事和評論實際政治問題,陳獨秀和李大釗決定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用以配合《新青年》更好地進行政治宣傳、開展思想文化斗爭。
1918年12月22日,小型4開周報《每周評論》在北京創(chuàng)刊。它是以評述時事、發(fā)表政論為主的政治報。
它與《新青年》互為補充,《新青年》重在闡明學理,《每周評論》重在批評時政;《新》以不談實際政治問題為基本方針,《每周》則專事討論本國和世界的政治。兩者共同為時代輸入新思想,將文化斗爭與政治斗爭緊密地結合起來。
《每周》內容大略分為12類,包括“國內大事述評”、“國外大事述評”、“社論”“隨感錄”、“通信”等。
《每周》的主要成員,由《新青年》同人中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組成。
1919年8月31日出至第37期時,被北洋軍閥政府查禁。前25期由陳獨秀負責主編,從26期起改由胡適主編,開始以實用主義為政治方向。
五四運動爆發(fā)前,《每周》的矛頭直指封建軍閥,它揭露了帝國主義利用封建軍閥在中國進行內戰(zhàn)的陰謀,指出南北雙方都是以帝國主義為靠山的軍閥,他們的爭權奪利造成了國家的災難!睹恐堋钒研挛幕\動與反軍閥的政治斗爭聯系起來,密切結合時事政治進行鼓動宣傳,促使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每周》全力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學反對復古主義的斗爭。
對于五四運動,《每周》表示了熱切的關注,是當時報刊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同時,《每周評論》第一次將這次偉大的愛國運動成為五四運動。
2.“荊生事件”
1919年初,復古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林琴南在安福系的《新申報》上發(fā)表了文言小說《荊生》,借以攻擊新文化運動!睹恐茉u論》為配合《新青年》提倡新文學反對復古主義的斗爭,在第12號全文刊出此小說,并加按語,指出這篇小說史為壓制新文化運動而作,并且連續(xù)發(fā)表文章加以分析批判。
《每周評論》對小說《荊生》的批判,被稱為“荊生事件”。
3.“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
《每周評論》編輯部內曾有過一次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戰(zhàn),它的實質是關系到該刊堅持還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大問題。
由于陳獨秀被捕,李大釗避禍,《每周》從第26期起由胡適主編
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第31號上發(fā)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引來《國民公報》編輯藍公武首先撰寫《問題與主義》予以駁斥。正在避難的李大釗看到此文后,也馬上寫了《再論問題與主義》。此文發(fā)表后,胡適又寫了《三論問題與主義》、《四論問題與主義》堅持實驗主義的立場!端恼摗窙]來得及發(fā)表,該刊就被查封。
這次論戰(zhàn)的結果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加快了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深入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進程。
《湘江評論》
湖南學生聯合會的機關報。
1919年7月4日創(chuàng)刊,由毛澤東負責籌辦并任主編。
《湘江評論》是一份4開4版的周刊,形式模仿《每周評論》,設有“東方大事述評”、“西方大事述評”、“湘江大事述評”等欄目。
《湘江評論》以“宣傳最新思想為主旨”。其發(fā)表的最重要的政治論文是毛澤東撰寫的《民眾的聯合》。毛根據十月革命的經驗,分析了五四運動后我國革命發(fā)展的狀況,提出了組織民眾大聯合的主張,他指出辛亥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發(fā)動和聯合群眾的力量。
《湘江評論》還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介紹世界革命形勢,傳播新思想,旗幟鮮明地進行了反帝反封的宣傳。
他的出版,受到了反動階級的仇視。1919年8月,被湖南軍閥用武力查封。
5.《天津學生聯合會報》
天津市五四時期北方學生運動的中心地區(qū),天津學生所辦的報刊在全國青年中也有一定影響。其中初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周恩來主編的《天津學生聯合會報》
該報創(chuàng)刊于1919年7月21日。對開4版。初為日報,兩個月后,被天津當局查封。后經過斗爭,該出三日刊。到1920年初?。發(fā)行量創(chuàng)當時學生報刊之最。
該刊設“時評”、“評論”、“新思潮”、“新聞”等欄目,內容極其豐富,是五四時期宣傳新思想的重要陣地。
在創(chuàng)刊之初,以周恩來為首的天津學生聯合會成員就清楚地認識到報刊是革命運動的輿論工具。創(chuàng)刊號上,周恩來以《革新、革心》為題發(fā)表社論,提出要改造社會,也要在這種運動中改造自己的思想,革除一切舊的傳統(tǒng)觀念和影響。另外,其尖銳明確地“打倒反動政府”主張,在當時學社報刊中所見不多。
(五四運動時期,以《湘江評論》、《天津學生聯合會報》為代表的革命刊物,在全國大量出現,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它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也體現出青年學生的反帝反封的強烈要求)
第二節(jié) 無產階級新型報刊的誕生
1.《新青年》改組
1920年9月,《新青年》從第8卷第1號起進行改組,由民主主義刊物變成社會主義刊物,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進行理論宣傳的機關刊物。
改組后的《新青年》發(fā)生的變化:
1 在組織成員上,陳獨秀仍然是該刊的負責人,但是他已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yōu)樯鐣髁x者。此外上海發(fā)起組成員李達、陳望道等也加入編輯部。
2 在出版發(fā)行上,由原群益書局發(fā)行改為自行出版發(fā)行。這種改變,從組織上加強了共產主義小組對《新青年》的領導。
3 在內容上,改組后的《新青年》發(fā)表陳獨秀的《論政治》,明確宣告以“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為目標。
④ 第8卷上還開辟了“俄羅斯研究”專欄。這個專欄翻譯介紹俄國革命理論和實踐的資料,介紹蘇聯政府的各種政策和經濟資料。這一專欄的開設,為讀者提供了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機會,也為建黨的籌備工作提供了理論上的準備。
改組后的《新青年》,在理論宣傳上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他開展了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捍衛(wèi)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對中國人民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馬克思主義宣傳,闡明了在中國應該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道理,從而使許多知識青年和工人擺脫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思想,逐漸走上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道路,在組織和思想上為黨的誕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
由于經濟、人力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新青年》出版至1922年第9卷第6號后?。
2.《共產黨》月刊
中共上海發(fā)起組為加強關于共產主義理論的宣傳和教育,為建黨做好準備工作,籌辦的秘密出版的機關刊物。
《共產黨》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創(chuàng)刊,這一天是俄國十月革命三周年。主編李達。
該刊首先大量介紹了共產黨的知識,刊載了關于第三國際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材料,還特設“世界消息”專欄,報道各國共產黨成立的消息。
《共產黨》特別重視俄國共產黨的經驗和列寧著作的介紹;此外還發(fā)表許多文章,對“為什么要建黨”、“建立什么樣的黨”、“黨在中國應該干什么”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地宣傳。
同時,該刊多方論證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有力地批判了無政府主義的思潮,為黨的建立掃清了思想障礙。
對于《共產黨》月刊的創(chuàng)見,主編李達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共產黨》人手最緊張的時候,李達不僅承擔了組稿、審稿、編輯、校對、出版等一系列編務工作,還要完成寫稿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過程中,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的刊物的主編,李達功績顯著。
3.《勞動界》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8月15日在上海創(chuàng)辦。32開本周刊。1921年1月23日?。主要編輯和撰稿人有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等。
《勞動界》的辦報宗旨是“改良勞動階級的境遇”。
《勞動界》還用淺近的語言向工人們講解“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資本家剝削剩余價值”的道理。以十月革命的蘇俄為例,鼓動工人們團結起來,為改變自己的地位而斗爭。報道國際國內工人運動情況,尤其是各地工人開展罷工的消息。
通俗、親切是《勞動界》的特點。為使識字不多的勞動者能看懂,每期還配圖畫。
4.《勞動者》
廣州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10月3日創(chuàng)辦于廣州。周刊。1921年1月2日?。創(chuàng)辦人陳公博、譚平山等人。
該刊對工人進行了一些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通俗宣傳,強調工人必須組織起來,推翻現存制度,才能得到解放。值得一提的是,《勞動者》曾以《勞動歌》為題登載過我國最早的《國際歌》中文譯文。
但是該刊也發(fā)表過無政府主義文章,有比較明顯的無政府主義傾向。
5.《勞動音》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11月7日在北京創(chuàng)辦。周刊。1920年12月5日?。主要編輯鄧中夏、羅章龍等。
該刊注重反映工人受壓迫的生活,發(fā)動、指導工人的罷工斗爭,曾詳細報道過唐山煤礦瓦斯爆炸慘案和南京機織工人大暴動的消息。
(這三份刊物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為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辦的第一批工人報刊,是馬克思主義宣傳與工人運動初步結合的產物,它宣告了我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誕生)
第三節(jié).五四時期新聞業(yè)務的發(fā)展
1.五四時期我國新聞業(yè)務的發(fā)展狀況
㈠政論在報刊中再現輝煌
政論是中國近代報刊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國人自辦報刊的興起而發(fā)展。人們將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時期稱作報紙的政論時代。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民國初年,政論報刊一度衰退,新聞報刊漸漸發(fā)展。
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新青年》為首的刊物,從文化角度,以大膽言論,發(fā)時代絕響,從而在思想、政治、文學上一新時人耳目,產生了振聾發(fā)聵的作用,于是,爭論重新受到時人的青睞。
這個時期,評論以雜糅政論與新聞報道的形式大量出現。較之過去的輿論文章, 評論這一文體,與時代聯系更為緊密、緊湊,在引導輿論方面的效果也更顯著。
同時,雜文這種短小精悍的文體,也開始融評論與文學之風格,以批評時事、世事為主題,被世人關注,成為報刊上一種常見的、獨立的文體。
㈡文言變白話,文學革命大獲成功
《新青年》創(chuàng)辦前,文化界還幾乎全部盛行使用文言文寫作。自《新青年》始,才逐漸用白話做文章。
《新青年》對文言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公開宣判古文為死文字。
在提倡白話的同時,《新青年》身體力行,全部采用白話。在《新青年》的倡導和影響下,新聞界的白話報刊相繼出現。
白話在報刊中的應用,首先在雜志類的刊物上,以后逐漸波及報紙的副刊,然后發(fā)展到社論。新文化運動所提倡的文學革命,使報刊文體變?yōu)榇蟊娨鬃x易懂的白話,擴大了讀者群,由此也擴大了報刊的影響力。
與白話文的使用相適應的,是新式標點的運用!缎虑嗄辍窂牡4卷起開始采用新式標點,并公布了供統(tǒng)一使用的標點符號13種,此后報界相繼使用。
㈢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副刊
長期以來,我國報紙副刊格調不高。新文化運動時期,報紙的副刊有了重大改革,從形式到內容,從作者群到讀者群都有了根本的變化。
過去的副刊,常登載消遣性的、低級無聊的文章,此時的副刊成了先進知識分子宣傳新思想、新文化,傳播新思潮的真諦;
過去的副刊讀者是城市小市民、舊式的無聊文人,改革后的副刊讀者大多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
這一時期最有影響的副刊是《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晨報》的《晨報副鐫》副刊、《京報》的《京報副刊》。前兩個在上海出版,后兩個在北京出版,時人共稱“四大副刊”。
1上!稌r事新報》的《學燈》副刊
《時事新報》創(chuàng)刊于1907年12月9日,研究系的機關報。五四時期主持人是潘公弼、張東蓀等。它的副刊,原名《報馀叢載》。1918年3月4日,副刊中增加了《學燈》版。
《學燈》先后的主編有張東蓀、俞頌華、宗白華等人。是一個綜合性的學術副刊,為報紙學術性副刊之始。曾登載過討論社會主義的文章,也大力提倡新文學。
《學燈》初為周刊,后改為半周刊、周三刊,同年12月改為日刊。《學燈》內容廣泛,有各種周刊、?。后來趨于保守,1929年5月?。
2上!睹駠請蟆返摹队X悟》副刊
《民國日報》是國民黨黨報系列中歷史很長的一張報紙。1916年1月22日由陳其美發(fā)起創(chuàng)辦,總編輯葉楚傖、邵力子。
1919年6月16日起,《民國日報》取消了原來具有副刊性質的兩個欄目:《民國閑話》、《民國小說》,改出《覺悟》副刊。由邵力子主編,陳望道協助。從6月18日開始連載李達寫的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還刊登了當時已是共產黨員的惲代英、鄧中夏等人的文章。
從1920年5月20日,《覺悟》改出單張隨《民國日報》附送。設各種專欄,宣傳民主主義思想,介紹社會主義思潮。此時的《覺悟》成為我黨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直到“五卅”運動,《覺悟》一直表現出比較徹底的民主主義思想和初步的社會主義傾向。此后,邵力子離開《覺悟》,《民國日報》被國民黨右派掌握,《覺悟》失去進步作用。
3北京《晨報》的《晨報副鐫》
《晨報》前身《晨鐘報》,研究系的機關報。1916年8月15日創(chuàng)刊。
1919年2月7日起,《晨報》對第7版進行改革,增加了介紹“新修養(yǎng)、新知識、新思想”的《自由論壇》和《馬克思研究》兩欄。李大釗參加編輯工作,指導該刊出版了《勞動節(jié)專號》,從而使這一版成為積極宣傳新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思潮的園地。
1919年10月12日,該報第7版改為單張發(fā)行,名《晨報副鐫》,由孫伏園主編。開設講演錄、論壇、雜感、小品文等欄目。注重介紹新知識、新思想、新文藝,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提倡新文學、發(fā)展新文學方面做出很大貢獻。
1924年10月因總編無故抽去魯迅的《我的失戀》,孫伏園憤然辭職。該副刊改為《晨報副刊》,由徐志摩主編,在新聞界漸失人望。
④北京《京報》的《京報副刊》
《京報》由民國時期著名新聞記者邵飄萍于1918年10月5日創(chuàng)辦。孫伏園離開《晨報副鐫》后,邵飄萍便邀請他到《京報》主持副刊。
《京報副刊》于1924年12月5日創(chuàng)刊,在第1號上就發(fā)表了孫伏園的《理想中的日報附張》,集中反映了孫伏園對于當時報紙副刊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新聞思想。他認識到報刊首先要考慮的是社會需求,副刊是要適應這種需要,但不是迎合,它應“作我們生活的指導”,并“負有批評的責任”。孫的這篇文章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副刊的重要文獻,也是對我們今天的副刊進行檢討的一種借鑒。
《京報副刊》1926年4月24日因《京報》被封而?。
《覺悟》、《學燈》、《晨報副鐫》、《京報副刊》,這四大副刊在新文化運動中,成為先進的知識分子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園地,同時也積累了副刊的辦刊經驗,在新聞發(fā)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㈣通訊社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1916年后,全國出現了一次創(chuàng)辦通訊社的熱潮。
邵飄萍的新聞編譯社是辦得較出色、也較具獨立性的。新聞編譯社既編采本國新聞,也選譯外電向北京各報發(fā)稿,由于此社能及時報道北京消息,其常常提供獨家新聞,故而影響很大。
到1926年,全國通訊社仍大多規(guī)模很小,值得提到的有三家:
1國聞通訊社
胡政之于1921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最初僅限于郵寄,1925年開始用電報傳遞新聞,
這在我國通訊社中尚屬首家。
國聞社名義社長鄧漢祥、胡政之負責編采等業(yè)務,下設漢口、北京兩個分社?偛恳恢痹O在上海,1936年《大公報》創(chuàng)上海版,胡政之將國聞社員工轉為《大公報》成員,國聞社停辦。
2申時通訊社
1924年創(chuàng)辦于上海,是《申報》和《時事新報》共同創(chuàng)辦的。
最初是兩報編輯業(yè)余精選專電編譯,發(fā)給外地報社應用。使用數年后,很受歡迎,各報紛紛向申時通訊社訂稿。申時遂另聘專職人員,編發(fā)中英文電訊,自此業(yè)務日盛。
3華俄通訊社
1920年夏秋,由共產國際工作組和中共上海發(fā)起組領導創(chuàng)辦。共產國際來華小組成員兼翻譯楊明齋主持,向《新青年》等報提供十月革命后俄國情況的稿件,同時選譯京滬報紙中有關中國的消息用電報發(fā)往莫斯科。1921年夏停止活動。
㈤商業(yè)性大報向企業(yè)化方向發(fā)展
企業(yè)化報紙的產生,必須具備主客觀兩方面條件,從主觀來看,資本雄厚與辦報人才缺一不可;從客觀來看,報紙所在地應當是人口密集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商業(yè)網點眾多、交通發(fā)達的商業(yè)化都市。
新文化運動時期,全國具備上述條件的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商業(yè)性大報注重增強自身競爭實力,注重新聞的質量與實效,注重廣告與報刊發(fā)行,管理趨漸現代化。
大報企業(yè)化是我國近代報紙向現代化報紙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五四時期這類報紙以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最具代表性。
2.民國初年,政論報刊衰退的原因
1政黨紛起,黨派間以政論為攻擊敵黨的武器,各為一黨之私爭論不休,持論不公,遂失去讀者。
2政治黑暗,言論稍有不慎,小則受罰,大則查禁,主辦人且有牢獄之災,故而不痛不癢地寫幾百字,因政論自身缺少戰(zhàn)斗力、說服力,所以在言論界也就沒有了號召力。
3有的報紙只為賺錢,言論惹禍,自然是不談為妙。
④政論報紙必須有一個好的主筆,一旦主筆離去,報紙則難以為繼,索性向新聞方向求發(fā)展。
第四節(jié).新聞學術研究和新聞教育
1.“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
中國第一個新聞學術研究團體。
1918年10月14日由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fā)起,在北京大學成立,并自任研究會會長。
“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會”的主要活動是每周一、三、五及星期天上午聽課、練習、研究、議事。由徐寶璜、邵飄萍擔任導師。徐講授理論新聞學,邵講授應用新聞學。
1919年4月22日,研究會創(chuàng)辦會刊《新聞周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新聞學刊物。
1920年12月停止活動。
“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雖然只辦了兩期,但它的成立標志了中國的學者開始將新聞學術研究和新聞教育引進大學殿堂,它對我國新聞教育事業(yè)和新聞研究有著啟蒙和拓荒的作用與意義。
2.《新聞學》
我國第一部新聞學著作。
是徐寶璜在給“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會員上課時的講稿《新聞學大意》的基礎上寫成的。該書于1919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
該書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新聞學的相知、報刊的功能、新聞的定義、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還設計了編輯、采訪、評論、發(fā)行、廣告等方面問題。
書中確定了新聞學的基本定義以及新聞學研究的三個范圍;
總結了報紙的性質和三種職能;
重點探討了新聞和新聞價值的定義,歸納出衡量新聞價值高低的三條標準;
探討了采訪藝術、編輯藝術和社論協作,提出寫好社論的四個條件;
論述了報紙的經營管理,重點涉及了報紙的廣告和發(fā)行工作。
全書理論性比較強,是一部比較全面地論述新聞學的專著,也是我國第一部新聞學理論著作,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3.《實際應用新聞學》
邵飄萍新聞研究的代表作,主要論述新聞采訪方法。作者在著述此書時,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實地采訪體會,為后學者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