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黨報在我國報業(yè)體制中占據核心地位,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肩負正確引導輿論的主要職責。黨報雖然在政治宣傳上占據了主導地位,但是除少數都市化了的黨報以外,黨報總體上在市場競爭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與政治影響相對應的優(yōu)勢地位。
一是發(fā)行量持續(xù)下滑。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省級黨報1992年的平均發(fā)行量為34.29萬份,這是1990年以來的最高值,隨后總體上逐年下滑,1999年的年均發(fā)行量跌至23.91萬份。①2002年,再創(chuàng)新低,平均發(fā)行量只有22.10萬份。地市級黨報與中央黨報的發(fā)行量也與此類似。
二是廣告收入以及廣告收入增長都落后于都市類報紙。1992年以后,都市類報紙的廣告收入超過同一市場的黨報,而且超過的幅度越來越大,也就是說都市類報紙廣告收入增長率高于黨報廣告收入增長率,而且增長率之間的差異也越來越大,都市類報紙的廣告收入遙遙領先。②廣告收入的增長較慢,而其他各項運作開支又在增長,所以黨報的盈利能力必然下降。③
三是社會影響力較低。第一,黨報的人均擁有量較少。調查顯示,1999年,在絕大多數省份,每千人省級黨報平均不足10份,其中有6個省份每千人黨報擁有量還不到4份。第二,黨報閱讀率較低。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的讀者調查表明,即使在省級黨報的核心讀者———機關干部、企業(yè)管理者和知識分子中,經常閱讀黨報的人也只占調查對象的35.02%,偶爾閱讀和不閱讀的占到了64.98%。第三,讀者對自費訂閱黨報的意愿非常低。在調查中,從征詢讀者自費訂閱報紙的角度,列出包括黨報在內的14類報紙,讓讀者來自愿進行選擇。結果表明,黨報在自費訂閱的意向中,被排在第10位。④第四,讀者的認同度不高。一項針對六家省級黨報的調查中,有57.79%的讀者認為省級黨報反映群眾生活、群眾聲音“不充分”,有20.8%的人認為“太少”。⑤兩者加起來將近80%。
政治經濟傳播學認為現(xiàn)代社會中,傳媒同政府、大公司趨向一體化,在政治結構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大型傳媒,同樣會獲取傳媒市場和廣告市場的最大份額。⑥而我國的情況是,黨報雖然占據了政治上的優(yōu)勢,但市場表現(xiàn)與此有較大反差。都市類報紙在市場競爭中超越了黨報,在發(fā)行量、廣告收入方面持續(xù)上升,大幅領先黨報,甚至在社會影響力方面也在不斷提升。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都市類報紙多是黨報的子報,在同一家報業(yè)組織當中,黨報可支配的各類資源要比都市類報紙多,但是市場上卻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競爭力。
二
黨報的市場核心競爭力衰退是由報業(yè)宏觀的管理體制、資源配置以及新聞生產中一些結構性的矛盾所造成。
管理體制中的身份矛盾。在“事業(yè)單位、企業(yè)化管理”原則下,黨報名為事業(yè)單位,但實際上卻成為事業(yè)單位、“準行政機關”和企業(yè)三種難以相互兼容的身份的矛盾混合體。按照通常的理解,事業(yè)單位應當是由國家財政撥款的以服務公眾利益為目的的非盈利組織,但是黨報基本上沒有或者是只有象征性的財政支持,在服務公眾的同時,還必須依靠參與市場競爭獲取資源補償與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作為黨的新聞事業(yè),黨報必須以黨性原則為指導,無條件接受黨的領導,要完成一些指定的宣傳任務;黨報的所有權、重要人事權、重要的決策權以及傳播內容的終審權等都屬于黨政機關;黨報的內部管理帶有很強的行政機構的特點,一般是高度集中的科層制官僚組織結構,而不是現(xiàn)代媒介組織體制,如管理人員都有一定的行政級別,管理上有較強的“官本位”色彩。這種體制管理層次多、部門多、冗員多、效率低下?梢哉f,黨報又具有“準行政機關”屬性。作為企業(yè),黨報成為獨立的經濟組織,必須通過市場的經營活動,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取經濟利潤,以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保證國有資產增值,為員工創(chuàng)造福利等目的。但是,黨報又沒有一般企業(yè)發(fā)展所必須的自主決策、自主經營的充分權力,例如,無法吸收外來資金,不能實現(xiàn)產權交易等。三個原本有著本質區(qū)別與內在沖突身份的交錯,使黨報在經營運作中處處受到掣肘,如何處理和協(xié)調宣傳效益、公眾利益與商業(yè)經營之間的矛盾成為黨報最大的難題。⑦
資源配置中的力量矛盾。由于黨報的多重身份,導致其所需資源的配置力量多元化。一是行政力量,集中體現(xiàn)在黨報的發(fā)行上。黨報的發(fā)行基本上是依靠政策和行政命令保障,由各級黨政機關或其他單位的公費來訂閱。有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省級黨報的發(fā)行量主要依靠公費征訂,其平均比例約為省級黨報發(fā)行量的90%以上。二是市場力量,主要體現(xiàn)在黨報的廣告經營中。在過去,不成熟的廣告市場中,依靠私人關系、送禮或根據行政指令獲得廣告業(yè)務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隨著廣告市場的日漸成熟,廣告客戶的廣告投放行為越來越具有市場目的性,越來越重視廣告的投入產出比,他們根據客觀數據,科學判斷、理性決定廣告投放。⑧也就是說,黨報的廣告業(yè)務一般只能通過市場活動贏取。于是,資源配置力量的矛盾就出現(xiàn)了:廣告的市場經營與發(fā)行的行政力量無法有效地對接和整合。在廣告客戶眼中,個人訂戶的商業(yè)價值最高,其次是報攤零售讀者,最低的讀者是公費訂戶。⑨促成黨報獲取公費訂戶的行政力量,難以轉化為吸引廣告的市場力量,甚至產生反向力量,使黨報在長期的行政保護下,失去直接參與個人訂閱與零售市場的動力和能力,又導致發(fā)行市場與廣告市場的進一步脫節(jié)。三是社會資本力量。社會資本作為在計劃和市場外配置資源的第三種方式,可以使黨報獲取諸多稀缺的資源,如與黨政機關的天然聯(lián)系使黨報可以優(yōu)先獲得某些信息;政治上的優(yōu)勢可以提升黨報的權威性以及公信力。但是,黨報的特殊社會資本的不當利用,使黨報的社會資本本身受到侵蝕,影響黨報的整體的競爭力水平。黨報社會資本利用不當的一個主要表現(xiàn)就是黨報沒有從整體上合理利用社會資本,而少數職員把社會資本當作個人獲利的工具,如有些黨報工作人員揮霍黨報政治權勢,總以權力的代言人和“半官僚”的身份進行新聞活動,容易引起社會的反感;還有些黨報工作者熱衷于“權力尋租”,搞權錢交易,權權交易,以致有償新聞屢禁不止,暗箱操作頻頻發(fā)生,使黨報的聲譽、品牌等受到極大的損害。
內容生產中的定位矛盾。黨報的訂閱結構決定了其實際的讀者是黨政部門以及其他事業(yè)單位的工作人員,黨報的主要功能是指導工作,宣傳上級意圖,反映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其實際的傳播主體是各級黨政組織,傳播的內容按黨政組織需要決定;诖,有學者指出,黨報實際上主要是一種組織傳播模式的報紙。⑩但是,黨報又是一種大眾傳媒,其理論上的受眾包括所有的社會成員,要向社會公眾提供各類信息,以良好的信息服務來吸引廣大群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報更是積極擴大自己的受眾面,想抓住一般的社會公眾。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兩種模式并存,產生許多不協(xié)調之處。在辦報理念上,存在政策指導、思想宣傳與信息傳播、提供新聞服務的矛盾;讀者定位上,存在面向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與面向一般普通民眾的矛盾;在傳播內容上,一方面,必須刊登宣傳內容,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刊登能夠讓普通民眾喜歡的娛樂、生活時尚、市場動態(tài)類等信息內容。為了調和這些矛盾,不少黨報提出了“兼顧兩頭”、“頂天立地”、“進入家庭”等口號,但是,由于受宏觀管理體制的限制,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反而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由于很難把組織傳播與大眾傳播很好地協(xié)調起來,結果導致部分黨報價值取向的分裂與內容結構的扭曲。要聞版等頭幾版的內容以宣傳為指向,注重權威性、指導性和嚴肅性,主要是傳統(tǒng)時政方面的硬新聞,以及新聞價值不高的會議新聞、各級領導人的活動以及各類典型人物宣傳報道等。宣傳的基本手法就是典型宣傳,有學者把這種宣傳模式概括為“P-F-E”模式。P: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Policies);F:具體的、典型的新聞事實(Facts);E:按照政策對新聞事實的解讀(Explanations)。(11)這種傳播模式內容比較封閉,重要時政新聞的透明度不高,經常演變?yōu)檎叩臋C械圖解和單向的傳聲筒;對現(xiàn)實問題重視不夠,很少觸及社會的矛盾焦點,沒有發(fā)揮本該有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以自上而下的單向政治灌輸為主,充滿政治說教,缺乏與受眾的雙向交流與溝通。這樣的傳播方式使所有的讀者都覺得難以接近。與此同時,在其他版面,模仿一般的都市類報紙,所謂“一版交給黨,其他版面闖市場”,(12)刊登大量與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信息,按說,黨報在這方面應以積極向上的價值指引,關注民生的人文情懷,顯示自己作為先進文化代表的格調和氣派。但是在強化貼近性、服務性的名義下,部分黨報卻偏離了黨報既有的價值立場,有的版面煽情、媚俗的成分等比都市類報紙有過之而無不及。內容結構的扭曲和價值取向的裂縫背離讀者的閱讀期待,使黨報既難以有效穩(wěn)定原有的核心受眾,又難以吸引新的受眾,對黨報的威脅與負面影響日趨增大。
三
從核心競爭力系統(tǒng)來考量,黨報必須從運作模式、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三個維度進行綜合改革與創(chuàng)新。
1.運作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黨報的一個基本性質或是戰(zhàn)略定位是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這是確定無疑的,也是不能改變的。但是以何種運作模式克服黨報目前核心競爭力疲軟的缺陷,保障與充分發(fā)揮黨報的喉舌功能卻是可以探討的。確立合理的運作模式是黨報的組織資本最為關鍵的問題。目前有三種基本思路。
第一是強化黨報的事業(yè)性質,與市場化的非喉舌媒體區(qū)別開來,實行雙軌制。有學者提出“雙軌制”的改革思路,并對此做了深入的闡述。雙軌制中的黨報作為一個特殊的黨政部門,以宣傳為主功能,以行政調控為主,市場運作為輔,國家給予特殊的扶持政策,如重大新聞獨家報道權、公費訂閱、財政補貼等。輥輱訛這種黨報運作模式帶有較多計劃經濟的色彩,只要獲得國家宏觀的新聞管理體制與政策支持,可以獲得較大的現(xiàn)實可能性。但是,這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難以協(xié)調,眾多的行政壟斷造成報業(yè)市場的不公平競爭,不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流動。在行政保護下,不經過激烈市場競爭的激勵,黨報的核心競爭力也難以獲得質的提升。
第二是黨報與都市類報紙相融合的模式,走市場化道路!稄V州日報》、《長沙晚報》等報紙走的就是這條路,這類報紙在市場上體現(xiàn)出較強的競爭力,以自費訂閱為主,其讀者構成與一般都市報區(qū)別不大。這種模式一個較大的問題是如何吸收都市報的優(yōu)勢,又不失黨報的格調與權威性。一個較大的缺陷是無法與都市類報紙進行錯位競爭,特別是黨報與自己的都市類子報無法分割市場空間。
第三是走一條既不同于傳統(tǒng)黨報,又不同于都市類報紙的新道路。黨報既堅持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又積極投身市場,按照市場的規(guī)律運作,通過高品質的政治經濟新聞來吸引社會的主流讀者,成為既具有政治強勢、又具有市場強勢的真正主流媒體。這也就意味著通過完全的市場運作來保證喉舌功能的實現(xiàn)!赌戏饺請蟆氛谔剿鬟@一模式。該報定位于“地域性、國際化的權威政經大報”,確立了“高度決定影響力”的理念,提出“有高度的貼近”的口號,以各界高層次的人群為主要讀者,在內容結構、版面編排、組織結構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發(fā)行量遙遙領先于其他省級黨報,2002年平均發(fā)行量達到75萬份,廣告收入超過億元。該模式是黨報運作比較理想的模式,也是黨報變革的主流方向。
2.社會資本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社會資本存量較高是黨報相對于其他報紙的最大優(yōu)勢。黨報的社會資本主要來源于黨報的政治地位。
黨報的社會資本優(yōu)勢首先表現(xiàn)為具有很強的權威性。黨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極大的政治權威。權威性來源于權威主體對某些資源的控制,服從權威的行動者可以從中獲得某種利益。(13)黨報的權威性來源于能夠優(yōu)先接觸、開發(fā)和利用與黨和政府相關的信息資源,能夠準確、全面、深入地傳播各級黨委和政府政策方針、思想主張、觀點意見以及重大的新聞事件,能夠有力展開輿論監(jiān)督,特別是對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決策行為以及各級公務員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讀者可以通過黨報來了解黨和政府的政策走向、重要的政務動向,獲得在其他媒體難以獲得的知識與指導。
黨報的社會資本優(yōu)勢的第二個表現(xiàn)就是黨報的可信任度高。黨報的高信任度有多個維度的表現(xiàn)。一是黨和政府高度信任黨報。作為黨的事業(yè)的一部分,“黨的使命就是黨報的使命”。
廣告: